从“隔间”到“驿站”,以蝶变促新生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它不仅体现在城市的外在容貌上,更体现在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与关怀中。城市的文明建设,不仅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需要,更是对劳动者权益保障和人文关怀的体现。近日,“厕所的最后一个隔间”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保洁员的“厕所隔间”现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追求城市外在文明的同时,更要关注劳动者的内心感受和实际需求。
成都自2017年以来,因地制宜打造了24小时开放的“市民驿站”,通过不断升级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为常年从事户外一线的劳动者们提供了临时休息、缓解疲劳的地方;开展健康体检工作,为一线环卫工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精准化的健康服务;常态化开展关心关爱一线劳动者活动,夏送清凉、冬送温暖,切实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这些举措,正是从细节入手,从劳动者最迫切的需求出发,为城市人文关怀注入了温暖的内涵。
城市人文关怀须臾制度化的保障。在众多城市积极探索实践的浪潮中,成都的“一张床”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项目,为城市人文关怀与制度保障的融合树立了典范。对于许多在城市中打拼的劳动者来说,住房问题一直是他们心中的“老大难”。成都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社会痛点,以“一张床”为切入点,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整合各方资源,为劳动者们提供了价格实惠、居住舒适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这不仅仅是一时的慰藉,而是从制度层面保障了他们的权益,使劳动者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感受到城市的关怀。
城市人文关怀的实现,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在成都,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善举:一些餐厅常年坚持为户外劳动者和新就业群体提供免费早中晚餐,街头小店外的商家免费为环卫工人、外卖员、执勤交警等提供冰饮的爱心冰柜。这些点滴的善举,汇聚成一股股暖流,让城市变得更加温暖友爱。这些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是城市人文关怀成果的生动体现,让城市人文关怀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从“厕所隔间”到“市民驿站”,从临时的关怀到制度化的保障,确切的实践让城市人文关怀不再乏善可陈。让我们从细节入手,从制度出发,用实际行动关爱一线劳动者,让人文关怀成为社会的底色。这不仅是城市人文关怀的目标,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共进,以蝶变促新生。(高新评论员 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