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成刚需”为生命赋能
全民阅读大会盛况空前、各大图书馆到馆读者人数屡创新高、热门图书签售会大排长龙、图书市集人气火爆、网络图书论坛讨论热火朝天……种种喜人景象彰显了全民阅读工作的扎实推进和书香社会建设水平的稳步提升。为什么书香氛围日益浓郁?答案很简单:越来越多的读者把阅读作为人生的“刚需”。(4月20日《人民日报》)
所谓“刚需”,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类的生活必需品。千百年来,吃穿住行用,这些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组成了刚需。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刚需的种类更加繁多,比如医疗、教育等都变成了刚需。可见,刚需是一个渐变的事物,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越升,刚需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
如今,“阅读成刚需”是一种既让人感到陌生又不会意外的现象。陌生的是:它不同于我们常见的物质层面的刚需,物欲太强的人可能不会理解这种需求;不意外的是: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追求,就如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人人追求进步、抹平差距的重要一环。事实上,当阅读变成刚需的时候,美好的期待,以及我们憧憬的未来,就有可能变为现实。
“阅读变刚需”是明智的选择。相对于名牌包、名贵表、豪宅、豪车等奢华的消费,阅读应该是最具性价比的人类需求。所有的物质都是消耗品,都随着时间的流逝价值降低,而阅读则不同。虽然书的价格在不断增长,但仍然远低于我们的非常规消费。我们一顿饭可以吃掉几十本书,或者用一个包的钱去买书,可以填满我们的书架。而这些摆满书架的图书,在时间的流逝中滋养气质,最后泛黄的书页充盈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阅读变刚需”为生命赋能。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但书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转化性的“财富”。比如知识,它不能立即变现,但如果运用得当,会给你带来实实在在的,提升你的生活质量;再比如说道理,从书中得来的只字片言,可能不一定善解人意到让你舒服,但却能让人醍醐灌顶,让你在低谷中乐观、在山巅时宽容,你可以游刃有余地破解人生的一个个难题。
在智能时代,AI能解决很多问题,但如果你没有大量的阅读储备,没有严谨的思维和方法,很难真正拥抱智能时代,甚至有时你的思想和行为看起来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我们乐见阅读变成刚需,这说明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读书的价值,它赋予人们的不止是财富,还有与时代共舞的底气!(都江堰评论员 杜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