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食”光,共倡节约新风尚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现代社会中,尽管生产力和物资丰富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物力维艰”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节约和环保依然是需要弘扬的美德。近日,成都市开展了“到成都街头走一走·发现身边文明”点赞文明系列活动,围绕文明餐桌的主题,走进成都的大街小巷,将文明行动带到餐桌上,让家长和孩子用心体验文明“食”光。
在“文明餐桌 以俭养德”的活动中,主持人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娓娓道来。袁隆平为杂交水稻奉献一生,为解决中国乃至全球饥饿问题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禾下乘凉梦。在日常生活中,筷子的一夹一放间,蕴藏着“适量取食,避免浪费”的好习惯,不仅体现了良好的个人素养,也是对像袁隆平一样的伟人的尊重。即便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也要继承和发扬好文明就餐的传统美德,将每一粒米、每一口菜都物尽其用,共同守护这份来自大地的馈赠。
文明伴餐桌,让文明就餐融入家庭风范。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文明就餐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良好家风的传承。餐桌上,长辈们以身作则,通过言行举止传递着对食物的敬畏之心和节俭之道。他们讲述着老一辈的故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节约的种子。家庭成员之间,共同维护着餐桌上的和谐与秩序。孩子们学会了在用餐前主动摆放餐具,用餐时不挑食不偏食,用餐后自觉清理桌面。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实则是文明就餐习惯的具体体现,也是家庭成员间爱与关怀的传递。
文明伴餐桌,让节约风尚走进街头巷尾。节约不应该只局限于家庭习惯,更应成为人们的自觉遵守。自助餐馆里,“吃多少拿多少,少量多次”的倡导语,时刻提醒人们适量取餐;美食街道中,张贴着文明餐桌、光盘行动的主题海报,激发市民们争做文明餐桌的践行者;社交媒体上,“晒光盘”成为了一股新风尚,人们纷纷上传自己吃完饭后空空如也的餐盘照片,传递出“以光盘为荣”的正能量。这些行动架起了一座座文明的桥梁,也让人们将一个个文明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餐桌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场所,文明就餐也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让我们将节约理念牢记于心,将文明行动带到餐桌上,共赴一场关于“食”光的盛宴,传递城市的文明与节约新风尚。(都江堰评论员 杜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