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以“文化润城”绘就“日常有Young”的生动图景。当园区的书香与亮马河的咖啡香交织,当博物馆的厚重与艺术街区的先锋碰撞,当演唱会的声浪与街巷的烟火共振——文化,跃动着无限朝气,已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活的脉搏。
以文塑城,以文化人。“十四五”期间,朝阳区秉持首善标准,示范引领,成功走出一条文化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文化事业与产业比翼齐飞,服务与消费深度融合。文化基因,深植于城市肌理;数字业态,焕发出蓬勃生机;文商旅体,激荡起消费活力,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了“朝阳样本”。
以文润城:古韵新风交融共生
“十四五”期间,朝阳区系统推进“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阅读之城、双奥之城、时尚之城”建设,精心打造亮马河文化经济带,构建全域覆盖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书写人民城市的幸福模样。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盈枝。全区以“亮出朝阳群众文明范儿”行动为牵引,坚持常态长效,推动城市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全域覆盖,品牌项目与专业志愿服务深度融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持续领先。通过文明培育、文明实践与文明创建的协同发力,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整体提升,为“五宜”朝阳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博物馆之城”成绩斐然。朝阳区出台博物馆系列扶持政策,设立非国有博物馆扶持资金,推进“类博物馆”试点工作。全区博物馆总数达100家,实现10万人拥有博物馆2.9座,建成“备案博物馆-类博物馆-文博空间”三级博物馆体系,博物馆空间布局持续优化。
时尚、艺术点亮城市。朝阳区将时尚艺术融入城市建设,以多样艺术空间、多元艺术场景、多彩艺术活动,打造京城艺术家、艺术人才最聚集之区;汇聚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国际时装周等品牌活动,以美学空间与人文场景重塑消费体验、激发全域活力,铸就一座有温度、有质感的时尚艺术高地。
“书香”融入城市肌理。朝阳精心编织书香网络,800余处阅读空间点缀城区,构筑起全域覆盖的阅读生活圈。340余家实体书店、45座城市书屋,以及每年千余场阅读活动让书香四溢,网上预约平台让“云阅读”触手可及。
文脉传承焕发新生。朝阳区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成非遗传承中心,完成永通桥等重大修缮工程,全区55处古建筑得到系统性保护。以文化为魂,通过贯通滨水空间、植入艺术展演与休闲业态,成功将亮马河这一历史水系转化为融合国际风情与京韵特色的城市会客厅,进一步厚植了区域文化底蕴。
“双奥”成绩单同样亮眼。朝阳充分开发利用“冰丝带”“冰立方”“冰之帆”等奥运遗产,高标准打造首都品牌赛事聚集区,引入中国网球公开赛、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界杯等国际顶级赛事,工体金牌球市、电竞职业战队等成为全国亮点,建成“全国网球示范区”,培育了CYBA、CYTA等系列品牌赛事,赛事效益日益凸显,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领跑全市,为北京建设国际体育名城注入强劲的朝阳动力。
产业赋能:创新浪潮澎湃涌动
文化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产业的动能,似江河奔涌,势不可挡。“十四五”以来,朝阳区文化产业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以创新之笔,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区域发展的硬支撑。
这是一片创新创业的沃土。政策活水精准浇灌,配套出台“政策17条”等,每年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滋养企业成长,培育出5家“领航”、16家“领鹰”、1000余家“蜂鸟”企业,形成梯队发展格局。截至2024年底,全区文化企业近10万家,规上企业2751家,均占全市四成以上。文化企业收入年均增速达12%,文化赋能经济发展的故事在这里精彩演绎。
这是一方改革创新的高地。国家文创实验区勇立潮头,成立十周年以来,围绕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等方面,构建文化产业领域全面改革创新体系,全力建设全国文化产业改革探索区、文化经济政策先行区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田”,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为全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示范。
这是一幅园区蝶变的画卷。“园区品质提升计划”让创意空间焕发新生,全区培育形成5家百亿级园区,36家被认定市级园区,郎园Station等园区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全国首个“云园区”让1.86万家企业在云端创造价值。
这是一场数字变革的盛宴。朝阳区抢抓人工智能机遇,建成全市首个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落地全市规模最大的电竞场馆微博IN和沉浸式复合VR院线“798超维视界”等,推进虎鲸文娱数字影棚等重大项目建设。小红书、bilibili、抖音等文化新业态“链主”企业加速聚集。数字文化产业强势崛起,2024年实现收入1426.1亿元,以占文化产业总收入41.5%的体量,擎起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这是一片文化开放的热土。依托“两区”政策优势,朝阳区率先突破文化领域外资准入,吸引索尼音乐、爱贝克斯等国际知名企业落地,建成正大宝库等文化艺术保税平台,培育形成掌阅科技、环球视通等37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和24个重点文化出口项目,荣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朝阳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新时代首都文化建设的生动注脚,为全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朝阳实践”。
融合发展:消费升级活力迸发
鸟巢的夏夜,五月天演唱会连开13场,场场数万人的合唱声浪还未息,消费的热浪就一层层地席卷全城。鸟巢的深秋,2025王者荣耀KPL年度总决赛以创纪录的盛况,再度引爆周边文旅消费。
两季盛事,一脉相承,共同演绎了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鸟巢现象”。而这正是朝阳区创新培育“文旅+”融合模式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朝阳区将演唱会、赛事升级为“流量-场景-资产”全产业链,让每张票根变身全域消费“通行证”,实现流量裂变与价值倍增。2023年至2025年,区域大型演唱会持续火爆,其中,2024年举办演唱会95场,演出票房16亿元,贡献了北京综合消费超过109亿元,有效带动住宿、交通、餐饮、购物、旅游等多业态增长。
朝阳区以“文化润城”绘就“日常有Young”的生动图景。当园区的书香与亮马河的咖啡香交织,当博物馆的厚重与艺术街区的先锋碰撞,当演唱会的声浪与街巷的烟火共振——文化,跃动着无限朝气,已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活的脉搏。
以文塑城,以文化人。“十四五”期间,朝阳区秉持首善标准,示范引领,成功走出一条文化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文化事业与产业比翼齐飞,服务与消费深度融合。文化基因,深植于城市肌理;数字业态,焕发出蓬勃生机;文商旅体,激荡起消费活力,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了“朝阳样本”。
以文润城:古韵新风交融共生
“十四五”期间,朝阳区系统推进“博物馆之城、艺术之城、阅读之城、双奥之城、时尚之城”建设,精心打造亮马河文化经济带,构建全域覆盖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书写人民城市的幸福模样。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盈枝。全区以“亮出朝阳群众文明范儿”行动为牵引,坚持常态长效,推动城市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全域覆盖,品牌项目与专业志愿服务深度融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持续领先。通过文明培育、文明实践与文明创建的协同发力,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整体提升,为“五宜”朝阳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博物馆之城”成绩斐然。朝阳区出台博物馆系列扶持政策,设立非国有博物馆扶持资金,推进“类博物馆”试点工作。全区博物馆总数达100家,实现10万人拥有博物馆2.9座,建成“备案博物馆-类博物馆-文博空间”三级博物馆体系,博物馆空间布局持续优化。
时尚、艺术点亮城市。朝阳区将时尚艺术融入城市建设,以多样艺术空间、多元艺术场景、多彩艺术活动,打造京城艺术家、艺术人才最聚集之区;汇聚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国国际时装周等品牌活动,以美学空间与人文场景重塑消费体验、激发全域活力,铸就一座有温度、有质感的时尚艺术高地。
“书香”融入城市肌理。朝阳精心编织书香网络,800余处阅读空间点缀城区,构筑起全域覆盖的阅读生活圈。340余家实体书店、45座城市书屋,以及每年千余场阅读活动让书香四溢,网上预约平台让“云阅读”触手可及。
文脉传承焕发新生。朝阳区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成非遗传承中心,完成永通桥等重大修缮工程,全区55处古建筑得到系统性保护。以文化为魂,通过贯通滨水空间、植入艺术展演与休闲业态,成功将亮马河这一历史水系转化为融合国际风情与京韵特色的城市会客厅,进一步厚植了区域文化底蕴。
“双奥”成绩单同样亮眼。朝阳充分开发利用“冰丝带”“冰立方”“冰之帆”等奥运遗产,高标准打造首都品牌赛事聚集区,引入中国网球公开赛、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界杯等国际顶级赛事,工体金牌球市、电竞职业战队等成为全国亮点,建成“全国网球示范区”,培育了CYBA、CYTA等系列品牌赛事,赛事效益日益凸显,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领跑全市,为北京建设国际体育名城注入强劲的朝阳动力。
产业赋能:创新浪潮澎湃涌动
文化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产业的动能,似江河奔涌,势不可挡。“十四五”以来,朝阳区文化产业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以创新之笔,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区域发展的硬支撑。
这是一片创新创业的沃土。政策活水精准浇灌,配套出台“政策17条”等,每年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滋养企业成长,培育出5家“领航”、16家“领鹰”、1000余家“蜂鸟”企业,形成梯队发展格局。截至2024年底,全区文化企业近10万家,规上企业2751家,均占全市四成以上。文化企业收入年均增速达12%,文化赋能经济发展的故事在这里精彩演绎。
这是一方改革创新的高地。国家文创实验区勇立潮头,成立十周年以来,围绕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等方面,构建文化产业领域全面改革创新体系,全力建设全国文化产业改革探索区、文化经济政策先行区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田”,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为全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示范。
这是一幅园区蝶变的画卷。“园区品质提升计划”让创意空间焕发新生,全区培育形成5家百亿级园区,36家被认定市级园区,郎园Station等园区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全国首个“云园区”让1.86万家企业在云端创造价值。
这是一场数字变革的盛宴。朝阳区抢抓人工智能机遇,建成全市首个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落地全市规模最大的电竞场馆微博IN和沉浸式复合VR院线“798超维视界”等,推进虎鲸文娱数字影棚等重大项目建设。小红书、bilibili、抖音等文化新业态“链主”企业加速聚集。数字文化产业强势崛起,2024年实现收入1426.1亿元,以占文化产业总收入41.5%的体量,擎起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这是一片文化开放的热土。依托“两区”政策优势,朝阳区率先突破文化领域外资准入,吸引索尼音乐、爱贝克斯等国际知名企业落地,建成正大宝库等文化艺术保税平台,培育形成掌阅科技、环球视通等37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和24个重点文化出口项目,荣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朝阳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新时代首都文化建设的生动注脚,为全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朝阳实践”。
融合发展:消费升级活力迸发
鸟巢的夏夜,五月天演唱会连开13场,场场数万人的合唱声浪还未息,消费的热浪就一层层地席卷全城。鸟巢的深秋,2025王者荣耀KPL年度总决赛以创纪录的盛况,再度引爆周边文旅消费。
两季盛事,一脉相承,共同演绎了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鸟巢现象”。而这正是朝阳区创新培育“文旅+”融合模式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朝阳区将演唱会、赛事升级为“流量-场景-资产”全产业链,让每张票根变身全域消费“通行证”,实现流量裂变与价值倍增。2023年至2025年,区域大型演唱会持续火爆,其中,2024年举办演唱会95场,演出票房16亿元,贡献了北京综合消费超过109亿元,有效带动住宿、交通、餐饮、购物、旅游等多业态增长。(朝阳报)
|
主办单位:北京市朝阳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电子邮箱:chywmb@163.com 联系电话:86-010-65099772 ICP 备案号:京ICP备 06033490号-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