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故事:
杨苏乔,女,1985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2011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科研处副处长。
80后的她,目前已有2篇第一作者论著,改写欧洲及我国3部指南;她主动参与医疗援藏,引进4项科研新技术;带领团队建立西藏自治区首家全国血栓防治中心;创建的高原医务工作者高层次系列学习平台,学习人数已超过110万人次……
出生于1985年的杨苏乔,扎根医疗科研一线十余载。一头利落短发、一件白色大褂,带着一腔医者热血、扛起一份高原使命,杨苏乔不仅成为医院科研一线的“带头人”,更被藏族同胞誉为“雪域高原的白衣天使”。
学有所成
2011年毕业后,杨苏乔便选择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工作。与其他行业不同,医生行业从毕业到走上临床岗位,意味着更重要更艰苦的学习之路同步开启。
“优秀的科研想法往往源于临床实践,而一个恰当的研究设计则是科研成功的关键所在。”在杨苏乔看来,科研工作与临床实践紧密相连,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勇于实践、勤于反思、积累创新,才能让医学的“科研种子”发芽开花。
杨苏乔主要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工作,重点研究方向为肺血管疾病。工作以来,她围绕“健康中国2030”战略,不断学习并研究新业态、新方向和新成果,将从医的初心与爱国之情融入科研创新,用医学研究成果点亮健康未来。
“爱钻研”的劲头,让杨苏乔从事工作的第一年便得到世界范围内呼吸领域影响力最大的专业学会之一——亚太呼吸学会(APSR)的认可。2011年11月,第16届亚太呼吸学会年会举行,杨苏乔成功获得第16届亚太呼吸年会(APSR)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
在随后的几年里,杨苏乔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6项,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重点专项及20余项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国急性肺栓塞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开展国际上最大样本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合并咯血治疗方案的研究,首次证实使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安全有效。她的研究成果不仅被我国2018肺栓塞、2021肺动脉高压两部指南引用,还曾被2022年欧洲肺动脉高压诊治指南引用。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好学的杨苏乔还在部门内形成互帮互学、探索创新的学术氛围,释放部门研究人员的活力。杨苏乔总结了团队10余年来靶向药物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经验,成为国际上同类研究中,使用右心导管金标准评价的、随访时间最长的研究。此外,她2019年报道我国当时最大样本的门脉相关肺动脉高压系列病例;依托WHO烟草或健康合作中心,诊断北京朝阳医院首例电子烟相关肺损伤。
丰硕的科研创新成果并没有让杨苏乔停下钻研的脚步。她将家国情时刻怀揣在心中,科学投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鼠疫、H1N1、新冠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多次作为专家组成员赴一线救治,践行医者的使命和责任。
情注边疆
白衣天使与雪域高原,缘起何时?2022年7月,北京市第八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前往拉萨市人民医院。杨苏乔舍小家为大家,主动投身医疗援藏。与雪域高原的情谊,由此展开。
援藏期间,杨苏乔把科研和临床规范带到高原,将肺动脉高压合并咯血的救治技术应用于西藏人群。她积极联合多学科团队成功实施受援医院首例肺动脉导管内溶栓等4项新技术,全面推进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能力建设,使受援医院获批西藏首家全国血栓防治中心,实现西藏自治区“零”的突破,显著提高了当地医疗质量。
走访3100公里赴阿里地区进行调研、入户和义诊,在6家调研的县级医院,为海拔4500米以上的600余名村民送医送药,为藏区百岁老人入户保障……为了提升高原呼吸系统疾病诊治意识,在偏远的高海拔地区,杨苏乔坚持不懈地宣传肺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性,被当地医生誉为发展高原呼吸病学事业的“移动宣讲员”。
不解之缘
一次援藏,让杨苏乔与雪域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科技工作的开展必然离不开科技工作者,如何让藏区的患者得到科学地治疗? 如何让高原医生从工作中总结出科学的经验?这些都是我在援藏工作中思考最多的问题。”杨苏乔回忆,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发现西藏地区呼吸系统疾病高发,但基层医生认识不足,专业人才稀缺,诊疗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呼吸肺血管疾病。
于是,杨苏乔她下定决心,努力为高原呼吸领域医务工作者打造一个与全国专家沟通交流和开展科研工作的平台,将科学的理念与规范的诊疗方式带到高原。
“由于援藏只有一年,时间紧迫、条件有限,我当时大胆决定,从最熟悉的肺血管疾病入手,依靠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的力量,摸索搭建一个线上学习平台,共同为高原医学培养专业人才。”在杨苏乔的推动下,2022年11月,由北京朝阳医院、拉萨市人民医院、北京市第八批援藏医疗队、苏州协同医疗健康基金会结合高原临床特点及科研需求,共同创办《高原地区肺血管疾病规范化诊治推广系列课程》。
在杨苏乔的讲解和感染下,越来越多专家参与到项目建设工作中,越来越多高原及平原的医务工作者加入平台的学习和互动中。目前,这项课程成为高原地区持续时间最长、受众面最广、在线观看人数最多的呼吸专业培训和高原医学人才培养的品牌系列课程。
援藏回京后,杨苏乔把这份事业坚持了下去。依托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创办《高原呼吸共病诊治思维提升系列论坛》,杨苏乔组织来自全国的专家每周与西藏11家医院的同道开展一次病例讨论,目前已覆盖西藏全部地级市。同时,该平台也为高原及平原地区医务工作者创造了开展科研工作的机会,不断给予高原医生正向反馈的学习动力,激发着年轻医生的学习意愿,为西藏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将创新性科研成果应用于祖国高原医学建设,打造一支真正带不走的人才梯队。”深受藏族同胞喜爱的杨苏乔,决定继续把爱国之情融入祖国高原医学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创新,不遗余力培养祖国高原医学人才,成为高原呼吸健康的“守护人”。(朝阳报)
主办单位:北京市朝阳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电子邮箱:chywmb@163.com 联系电话:86-010-65099772 ICP 备案号:京ICP备 0603349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