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美德耀苏城丨汤仁青:当好乡村振兴的“摆渡人”

发布时间:2024-07-11 来源:苏州日报
选择文字大小

人物名片

  汤仁青,昆山市张浦镇金华村原党委书记,曾获得江苏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突出贡献者、江苏省劳动模范、苏州市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在村里工作期间,他牵头集资建桥,让村里摆脱“孤岛”困境,并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经济,让金华村成为村级收入超千万元、经营性资产近亿元的经济强村;他推动慈善和教育发展,让金华村成为昆山首个“全国文明村”;他退休后成立工作室,为村里发展继续发挥着余热。

  回看人生七十多年风雨,汤仁青与金华村紧密相连。金华村养育了汤仁青,汤仁青反哺金华村,带领村民们集资建桥、开垦鱼塘、建设厂房,并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让村子变强,村民变富,环境也变得更好了。

  村里有了“硬实力”,汤仁青还不忘提升“软实力”,他牵头成立昆山市首个村级慈善工作站,并培育宣讲队伍,引导村民自主学习、自我提升。退休之后,汤仁青成立了“老汤工作室”,定期回村开展服务,让人们深切感受到,这位老汤书记将用一生守候着金华村。

 架桥

  踏上自我发展之路

  金华村四面环水,从地图上看,是吴淞江南侧一个狭长形的小岛。正因是个“岛村”,老一辈的村民还记得,曾经要出个村子有多难。“以前村里很闭塞,出行不方便,人要出去得靠摆渡,所以本村人流失厉害,姑娘选择外嫁的多,小伙子找对象都难。”金华村团支部书记祝冰洁就听上一辈村民讲述过以往村子所面临的困境。而打破困境的,是一座桥。

  上世纪90年代,汤仁青成为村书记后,首要解决的就是村里与外界的交通问题——得在环村的河道上建一座桥。缺钱,他四处筹款,几经奔波,凑到了124万元,终于在村子的东北角建了一座桥,命名为金华大桥。金华大桥,虽比不得如今吴淞江上的大桥,但在当年,却终结了金华村村民出行靠摆渡的历史。

  一桥通,百业兴。与外界的交通方便了,村里的发展由此大步向前。汤仁青锚定村里的村办厂,拉订单、促生产,靠村办厂的发展,解决了上百名村民的饭碗问题,并每年为村里创造了上百万元的利润。村办厂快速运转起来了,汤仁青还带领村民们以鱼塘复耕项目为支点,抓住“鱼塘复耕、村级预留地、镇区西扩”三次政策机遇,撬起一个更大的产业发展方案,加快建厂房、商铺,将曾经的闭塞“岛村”建成了一个经济“强村”。

 创收

  共同过上小康生活

  强村是为富民。在担任村书记期间,汤仁青创办了富民合作社,引导村民们入股,鼓励村民们将闲置资金投入合作社中,盘活闲置资产,分享村里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成果。

  正是在汤仁青的带领下,在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下,富民合作社日渐壮大,不仅为村民们增加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不少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不再需要外出打工。

  同时,汤仁青结合村里特色产业,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参与产业发展,引导大家种植特色农产品、养殖水产品,并自己带头腌制金华腊肉,当腊肉产量不断增加后,他通过拓宽销路,为村民创造了更多利润。

  产业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需要新技术“加持”。对此,汤仁青加大引入投资和技术,让村里的产业迈向高端化、品牌化和规模化发展。契合美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特色旅游、特色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汤仁青通过技术和资金投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到村里观光旅游,将绿色发展之风迎进金华村。

余热

  村里的事时常牵挂

  今年清明、五一假期,金华村接待的游客数量达到了5000人次,又一次带火了村里的民宿、特色农业等。“村里的生活配套不输于城市,孩子们寒暑假都会回来过,周末也会回来,毕竟村里环境好,生活舒适。”今昔对比,无论是交通出行、人居环境,村民们都觉得村里“都挺好”。

  如今汤仁青同样会常回村看看,虽然他已退休多年,是年过七旬的老汤书记了。不过他在村里成立的“老汤工作室”还正常运转,通过他的参与,帮助村民化解矛盾,为村里接下来的发展提供建议、分享经验等。

  以“老汤工作室”为载体,汤仁青还培育了一支宣讲队伍,从身边人、身边事说起,通过“老汤书记讲党课”“书记沙龙”等活动,带动村民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文明素养。

  一个人、一个村、一辈子,汤仁青离不开金华村,而金华村的乡村振兴之路上,必然留下了“金华摆渡人”汤仁青的浓墨一笔。(记者 叶永春)

责任编辑:汪 丽
打印】 【 关闭】 【 收藏】 【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