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绘就咸阳美丽画卷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咸阳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综述
生态兴则文明兴。
七十五载上下求索,咸阳人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时代思考越发深邃。
七十五载砥砺前行,咸阳人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时代使命勇于承担。
党的十八大以来,咸阳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开展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主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治理后的渭河南岸。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计划 摄
——环保绩效B级以上企业33家,为全省最多。城区集中供热实现“无煤化”,市城区公交车实现100%新能源化,市城区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全覆盖……空气质量逐年向好,2018年到2023年,市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183天增加至230天,增加了47天,综合指数改善19%,PM_2.5改善17.5%。
——实施两轮次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划定渭河生态区保护面积91.8平方公里,渭河干流连续6年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水质,泾河干流连续4年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86平方公里,市域森林覆盖率38.8%。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
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流,葱郁的苍山……是咸阳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而今,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已惠及民生,不断向高点迈进。
精准施策——天更蓝
“咸阳天蓝水清,环境好,一定到咸阳感受生态之美、发展之美;我的家乡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城市更加宜居……”今年以来,蓝天白云的美景不断呈现,广大摄影爱好者、市民纷纷在网上晒幸福,引得网民围观、点赞。
广大市民享受的生态红利,是咸阳坚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的效应。
75年来,咸阳经济列车快速飞奔,尤其是改革开放后,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58户,能源化工、食品、装备、电子、医药、纺织、建材七大支柱产业产值2984.6亿元,让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带来了经济腾飞,但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咸阳也面临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美丽家园。”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也为咸阳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遵循。
治理后的渭河北岸。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计划 摄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好治污攻坚战,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市委、市政府坚持这一理念,在咸阳大地迅速掀起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热潮,一届接着一届干,常抓不懈。
2011年,西北二棉、西北一棉、陕西八方等3家市属纺织企业整体搬迁至新兴纺织工业园区。2013年,开展“治污降霾·保卫蓝天碧水”行动,投资17.2亿元实施10大类537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2014年,治污降霾开始向“硬骨头”开刀,关闭已有45年历史的咸阳氮肥厂……
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2.5万辆,关闭经营性露天储煤场155家,取缔小白灰窑157家331孔,拆改燃煤锅炉1041台。停产、关闭陶瓷、水泥、造纸、医药化工、氮肥等落后产能企业21家。全市5家火电企业全部完成了除尘、脱硫、脱硝工程,石化、玻璃、煤化工企业锅炉(窑炉)全部建成脱硫脱硝等重大环保工程,累计环保投资110.8亿元,创历史新高……“十二五”咸阳全面展开大气污染防治,力度之大、决心之强,空前未有。
2016年,主城区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实现动态清零、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全部提标改造。2017年,开展铁腕治霾“1+14”专项行动,全力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2019年,咸阳实现镇办空气自动监测站全覆盖,构建起了“国—省—市—县—镇”五级监测网络……
大气污染防治地方财政累计投入23.63亿元,关停搬迁高排放企业3家,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2962家,完成清洁取暖改造37.4万户,淘汰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4038台,淘汰高排放营运柴油货车9126辆,对1269家涉气工业企业、397家建设工地制定“一厂一策”减排措施……“十三五”咸阳大气污染防治更加精准。
2021年,咸阳全域禁售禁放烟花爆竹。2022年,55家砖瓦企业转型转产退出、21家升级改造,完成企业治污设施升级210户,城区集中供热实现“无煤化”,年减少用煤40万吨。2023年,成立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清洁取暖投入4.5亿元精准扩面,5.6万户自改户纳入补贴范畴。2024年,全市环保绩效B级以上企业新增12家,总数达到33家,为全省最多……
《咸阳市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条例》《咸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环保法规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考核、约谈办法日益健全,建立了西安、咸阳、渭南、杨凌三市一区联防联控机制,“一市一策”驻点帮扶、大气污染防治平台项目、机动车遥感监测项目、生物质禁燃平台项目等科技支撑不断夯实……“十四五”以来,咸阳坚持以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为引领,把结构调整、末端治理、强化监管等措施落得更实。
正是这一个个求真务实的举措和真金白银的投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咸阳污染防治攻坚取得突破,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三水统筹——水更清
这是5月9日,美丽的城区一角(航拍照片)。咸阳市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打造绿色生态体系,着力提升城市生态品质,以“绿”为笔,绘就出咸阳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更美的生态画卷。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田 摄
“清澈的湖水,湖面水平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一切美不胜收,仿佛走进画卷之中。”这是市民袁治对渭河生态治理后的赞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着咸阳人在生态环保方面践行初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咸阳一直把水污染防治摆在突出位置,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
2012年,咸阳启动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2013年,提前一年完成渭河污染治理三年任务,彻底结束了污水直排渭河、泾河的历史。
咸阳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渭河治理要达到“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开启了美丽、宜居咸阳全面建设,城区规划的广场、公园、绿地、湿地等同时建设。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成群结队的野生禽类在咸阳湖栖息,摄影爱好者纷纷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优美的生态画卷。这一生态画卷,是咸阳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水源保护带来的效应。
从“十二五”开始,市委、市政府依照“水清、界明、常绿、景美”的方针,对贯穿境内的渭河、泾河、沣河、漆水河等进行大规模综合治理,累计投资约50亿元,实施水污染防治项目137个。
截至目前,累计建设城镇(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48座,日设计处理能力达到82.1万吨,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6.4%、95.42%,县级以上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完成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提标改造和镇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
全面推行河长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级总河长,建立四级河流监管体系,齐抓共管,设立市、县、镇、村四级河长2660名。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严格“管理治水”,落实“一断一策”水体达标治理实施方案,紧盯枯水期、汛期等特殊时段,加大水环境质量精准管控,探索建立河流断面水质管控机制。
围绕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核心,扎实推进工业、城镇生活、农业农村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保护,形成了“政府统筹、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新机制,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2023年,建设了5座生态流量监测水文站,印发《咸阳市泔河、冶峪河流域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优化配置水资源。开展国省市控三级断面水质监督性监测360次,日常巡查653次。
全面完成渭河干流、泾河干流咸阳段的排污口排查工作,排查入河排污口73个,其中渭河干流43个、泾河干流30个。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发现整治突出问题30个。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75.6公里,溢流现象基本消除。
率先开发全市重点环境风险源管控电子信息地图,以渭河、泾河、黑河等8条重点河流为基础,将350家环境风险源企业、139个入河排污口、518个环境风险受体等信息,纳入重点环境风险源管控电子信息地图,推进“一河一策一图”工作落地见效,标志着全市环境安全应急工作迈上新台阶。
防治结合——地更绿
8月31日,渭柳湿地公园美景(无人机照片)。该公园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全民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作为渭水河畔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渭柳湿地也已经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湿地天堂”。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祯 摄
绿色生态理念已融入咸阳人的血液,一以贯之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咸阳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农业源、工业源、生活源“三源共治”,从源头杜绝污染物与土壤的接触,有效降低重点行业污染土壤风险。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农药、化肥使用量保持零增长。
完成123家重点企业用地详查,对544宗建设用地地块实行动态管理,建成礼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大力推进生态修复,矿山采石企业由128家整合到目前18家,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8个,“旱腰带”治理面积15.4平方公里。建成旬邑石门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永寿翠屏山、淳化爷台山两个市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0786.13公顷,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4.98%。
围绕分区管理、分级防治的目标,划定重点区1457平方公里,完成了49个地下水型水源地、65个工业源及30个“两场”点位的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建立了全市“双源”点位1320个,其中地下水型水源地16个,重点工业污染源、煤炭采矿区、加油站、畜禽养殖场等7类污染源1304个,形成了重点区划定技术报告。开展了渗漏排查和防渗改造,排查“两场两区一企”等重点污染源防渗漏点位243个。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先行、梯次推进”的思路,指导12个涉农县市区,科学编制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1841个行政村中,692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治理率37.6%。建成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55套。
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工作原则,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建成了3家小微企业及社会源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试点,全市建成危险废物经营单位25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30%,城镇生活垃圾、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均达到100%,全市固体废物、核与辐射现状整体安全平稳。
体系建设——更完善
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市广大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念明显增强,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明显加强,政府各部门协同抓环保的局面已经形成,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2023年,咸阳市不断创新网格化监管模式,推动生态环境与基层社会治理“双网融合”,赋予全市1.04万名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员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能,在主城区及周边25个重点镇办配备212名专职网格员,形成面上以社会综治网格员宣讲排查、重点区域以专职网格员监督巡查的监管格局。
推进信息化建设,建成智慧环保指挥中心和全省首家环境DNA实验室,958家企业完成用电监管设备安装,184家大型用车企业安装门禁系统。强化执法震慑,开展“利剑治污”行动,立案153件处罚943万元,曝光五批次27起beplay2体育官网 案例,倒逼企业履行主体责任。
编制完成渭河、泾河、黑河等8条河流“一河一策一图”以及流域环境应急预案。联合甘肃省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和庆阳市生态环境局,共同制定《毗邻地区突发环境事件隐患联合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积极防范跨省突发水污染事件。
坚持大气、水生态补偿机制,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责任追究等制度办法,推动各方主动履责。建立建筑市场“黑名单”制度,实行污染物超标和超总量“黄红牌”制度。将128家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
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加强,依托社会力量组建3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队伍、3家市级环境应急物资库,完成1165家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和260家涉危险化学品、重金属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并分领域分行业举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应对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发布咸阳生态环保吉祥物“秦晓娴、秦晓阳”,升级改造咸阳市环境教育基地。加快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全市47家开放单位组织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开放活动300余次,接待参观公众数2万余人。推广环境问题随手拍小程序,加大有奖举报力度,受理群众举报3469起,兑付16批奖励资金共12.7万元,畅通了监督渠道,弥补了生态环境执法力量不足,推动了企业环保主体责任落实。
七十五年历经沧桑,七十五年华丽蜕变。咸阳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些荣誉是咸阳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交上的一份绿色发展成绩单。新征程上,咸阳始终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下一心,不懈奋斗,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广大人民尽享绿色生态福祉。
记者手记:
75年,咸阳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市域森林覆盖率38.8%;75年,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宜居咸阳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
时光如梭。75年间,咸阳大地留下了一个个治山治水、减排治污,追寻绿色、梦圆绿色的感人故事。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咸阳以壮士断腕的意志,下决心进行污染治理。2014年,治污降霾开始向“硬骨头”开刀,关闭已有45年历史的咸阳氮肥厂。接着,关闭经营性露天储煤场、取缔小白灰窑、拆改燃煤锅炉、改扩建设污水处理厂、进行矿山修复……
紧盯中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咸阳打出了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持之以恒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形成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今年1月至7月,9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8.9%,优于省考目标11.1个百分点,城市水环境质量平均改善排名全省第一。截至8月,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7,同比下降11.3%。新增环保绩效水平先进企业11家,率先超额完成全省年度任务,累计创建B级及以上和引领性企业32家,为全省最高……
生态文明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制度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污染治理成效更加显著,生态红利更加惠民。这些成就,是历届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打造,奋力谱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咸阳实践的精彩篇章。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计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