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02 15:12:00 来源:德州日报
环境优美、村民富裕的赵家湾村。记者 姜伟 摄
“近几年,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壮大。”7月26日,在村党支部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现场,平原县龙门街道赵家湾村80岁老党员张有坤说。赵家湾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村风培育和乡村振兴,崇尚文明新风、建设和美乡村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建村千余年考出6位进士,是远近闻名beplay官网app 村
唐武德元年,赵、李两姓先祖从外地迁至此处建村,因村中有一大湾且赵姓人口较多,故名赵家湾,距今已有1400多年。据《平原赵氏族谱》和清代《平原县志》、民国《续平原县志》记载,赵家湾村从明嘉靖年间到清末共考出进士6人、举人11人、贡生25人。
千余年来,赵家湾村一直是一个传统农业村,种植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及小杂粮等。“那时候靠天吃饭,遇到灾荒年景,乡亲们不得不外出逃荒,有的远走关外谋生。”张有坤回忆说。
新中国成立后,村党支部带领村民积极发展生产,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赵家湾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有了自己的承包地,生产效率极大提高,部分村民也从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从1995年建起第一家工厂,到2007年村里土地完全被企业租用,赵家湾村进入全新发展模式。
借力县化肥厂扩建,村庄转型实现民富村强
赵家湾村的发展离不开平原县化肥厂的扩建。这座建于1968年的企业,赶上了1994年化肥紧俏时期,赚得盆满钵满。县化肥厂发展步入快车道,急需扩建厂房、扩大生产。
紧邻县化肥厂的赵家湾村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了最大受益者。为借好化肥厂的力,该村成立了运输队,专门为企业运送化肥,最多时有100多辆拖拉机往返于化肥厂和平原县火车站,一天能运输化肥3000多吨。
“自那时起,赵家湾村成了十里八乡的富裕村,乡亲们有的跑运输、有的开饭店、有的建厂子,外村姑娘一听是赵家湾的小伙子,都愿意嫁过来。”村民张明祥说,从1994年开始,村集体收入增多,每年重阳节都会给60岁以上老人发放米、面、油等福利。
2017年,赵家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合作社由村党支部领创办,按照“党建引领、联农带农、延链补链”的工作思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当年村集体收入超过30万元。
村庄美、村民富,向上向善蔚然成风
村子美了、村民富了,勤俭持家、崇文重孝的好村风更应传承光大。“大操大办是一种铺张浪费,红白事接待标准必须严格落实,各种攀比歪风必须刹住。”“作为党员,我们要带头抵制大操大办,自觉践行勤俭节约,用实际行动倡树文明新风尚。”2015年,在赵家湾村的议事会上,党员干部如是说。于是,赵家湾村在平原县较早制定了村规民约,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60人摁下红手印。在党员干部带领下,目前,赵家湾村“新风公益基金”募集资金超10万元,其中,仅村民张少臣一人就捐款1万元。该村先后获评省级卫生村、德州市文明村等称号。
2018年,赵家湾村王兴岐一家获评全国五好家庭。王兴岐家全家30多口人,四世同堂。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现在吃在一个锅里、住在一个大院里,秉持“孝为先、和为贵、诚待人、亲持之”的家风家训。他家婆媳关系和谐,婆婆生病住院,儿媳妇抢着伺候,从无怨言。逢年过节,小辈们买菜、买肉、包饺子,分工明确、齐心协力,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一直以来,我们强化党建引领,抓好乡村建设,抓实乡村治理,充分发挥党员和‘五老’作用,带动村民向善向上,日子越过越红火。”赵家湾村主要负责人说。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