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涌动 生命之光在无偿献血中闪耀
生命,因为血液的流动而得以延续。然而血液作为临床救治的稀缺宝贵资源,无法人工合成,仅能依靠健康、适龄公民的无偿捐献。在吴忠,有这样一群“献血英雄”,他们以无私的奉献精神,践行着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无偿献血,对他们而言,不仅是一份责任,也成了他们的终身事业,他们用平凡的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传奇,让吴忠这座“好人之城”,不再受“血液匮乏”的困扰。
“熊猫侠”刘淑兰十二载用热血传递生命希望
刘淑兰是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12年来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段的献血故事,用热血传递着无尽的温暖与希望。
刘淑兰的献血故事始于2012年的春天,她在无意间翻阅报纸时,看到一则紧急招募稀有血型无偿献血者的信息,而刘淑兰正是稀有血型RH阴性O型血,也就是俗称的“熊猫血”。
拥有“熊猫血”的刘淑兰深知招募通知就是与时间赛跑,她第一时间就来到血站献血。“想着自己有机会帮助别人,就毫不犹豫地去了。”刘淑兰说。
从那一刻起,刘淑兰便踏上了无私奉献的献血之路,这一坚持就是12年。
2015年,一位孕妇因大出血生命垂危,急需与她相同血型的血液救治。刘淑兰闻讯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匆匆赶往献血屋,再一次挽起袖子,为这位素未谋面的孕妇献出了自己的血液。“事后,得知他们母子平安,我又欣慰又喜悦,对我来说这份生命的礼物要比任何荣誉都更珍贵,也更加坚定了我要继续献血的决心。”刘淑兰的话语中透露着坚定与温情。
岁月流转,刘淑兰始终坚守着她的信念。2022年,当城市因疫情按下“暂停键”,刘淑兰不忘献血救人。
张自海(化名)是一名煤矿工人,因为突发意外急需稀有血型,刘淑兰在得知情况后,立马挽起袖子献血救人。事后,50多岁的杨自海亲自上门感谢:“谢谢你,要没有你,我现在恐怕已经不在人世了。”
刘淑兰的善举悄然影响着周围的人,同事们也纷纷加入献血行列。黄芳就是其中一位,她受刘淑兰的影响,也开始献血。“那天是我刘姐陪我一起去的献血屋,她给我加油打气,一路上一直鼓励我,让我克服了最初的恐惧。”黄芳回忆说,自那以后,她也成了献血队伍中的一员。同事唐玲,也在刘淑兰的感染下,成为定期的献血者。“在她的带领下,我们意识到了献血的重要性,也愿意加入这支队伍中来。”唐玲说。
献血队伍的不断壮大,让刘淑兰深感欣慰。在献血这条路上,她见证了生命的顽强,也收获了无数的感谢与祝福。如今,45岁的刘淑兰依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她拿着全国献血突出表现荣誉证书,脸上洋溢着满足与自豪的笑容。“只要我还能献血,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刘淑兰的这份承诺,不仅仅是对自我的要求,也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热血男儿”丁钊累计18年无偿献血10000毫升
“现有一名患者做手术急需用血小板,您这会儿方便过来吗……”今年8月初,吴忠市利通区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名伤者出血严重,急需用血。因为丁钊之前多次参与献血活动,血库在进行血液调配时发现其血型与受伤老人的血型相符,便紧急联系丁钊。
丁钊二话不说,立即答应下来,放下手头的工作匆匆赶往血站。“救人如救火,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了。”丁钊说。抵达血站后,他没有片刻犹豫,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抽血。随后,丁钊又继续投入到他的工作中。
这不是丁钊第一次献血。从2006年起,当时读大二的他便参与无偿献血,目前已经累计献血34次,共计10000毫升。从青涩的年轻小伙到如今沉稳的中年汉子,18年的献血生涯见证了他的“点滴”大爱,一本本无偿献血证和荣誉证书是他多年坚持的见证。谈起坚持献血这么多年的动力,丁钊笑笑说:“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隔段时间不去还有点不适应,况且这是帮助他人的好事,我很乐意。”丁钊说。
2021年9月,当丁钊与一名血液病患者的造血细胞配型成功时,有着15年献血经历的丁钊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得知自己和一位血液病患者初步匹配成功后,我觉得非常幸运,这么低的概率竟然让我碰上了,能够挽救一个陌生人的生命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我的家人们也有担心,害怕捐献造血干细胞会对我的身体造成影响,但我了解很多献血知识,知道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影响。”说服家人后,2022年2月,丁钊在家人的理解、单位的支持下,顺利踏上捐献之旅。他也成为全国第12763例、宁夏第88例、吴忠市第19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这一次,他用大爱传递“生命火种”,为一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送去了生命的希望。
随后,在丁钊的带动下,妻子也参与了献血,他们的小家,也成了传递爱与希望的小小港湾。丁钊说:“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能为这个社会做得很有限,但是我认为献血是一种生命价值的分享,是救人于危难的责任。我相信,我所做的每一分努力,都可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一束光。”
退役军人朱建宁以不褪色“热血”传真情
他曾身披戎装,以青春和热血守护着祖国的安宁与人民的幸福。褪去军装,步入工作岗位的他,依旧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投身无偿献血事业20余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军人“退役不褪色”的内涵。他就是青铜峡市第四小学教师朱建宁。
1993年入伍的朱建宁,经过党和部队的培养、熏陶,早早就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向善的种子。自参加无偿献血至今,他已经捐献全血20次,累计献血总量7800毫升。“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在军营中,我不仅锻炼了身体,更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退役后继续以献血的方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情。”朱建宁说。
对于朱建宁而言,无偿献血是他坚持最久的“习惯”之一。朱建宁每年都会定期到采血站“报到”,站里的工作人员都已经认得了他这个“熟面孔”。回忆起第一次献血的经历,朱建宁坦言:“当意识到献血不仅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他人生命,还对个人身体造血功能有极大的好处,立即萌生了献血的念头。”那是2002年,朱建宁在途中看到流动献血车,便毫不犹豫地走进了献血车里,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献血,这一幕时隔二十多年依旧记忆犹新。
二十多年前,无偿献血还是个新鲜事物,很多人对此存在误解和抗拒心理。朱建宁一边坚持献血,一边耐心地向周围的人科普献血知识。时间久了,亲朋好友也就慢慢打消了疑虑。并和他一样,积极投身到无偿献血的事业中来。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朱建宁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队伍,今年4月初,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拥有了挽救生命的宝贵契机,他立刻坚定地表示愿意捐献。今年5月30日,朱建宁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第17646例、宁夏第135例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圆满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为血液病患者点亮了“生命之光”。
一日行善易,日行一善难。风雨二十余载,无偿献血现已成为朱建宁生活的一部分。他所获得的那一本本鲜红的荣誉证书,见证了他在无偿献血道路上的点点滴滴。每次献血回来,朱建宁最高兴的就是收到血站的短信,上面显示:朱建宁先生,您的血液经检验合格即将临床应用。朱建宁说:“我的血能够挽救一条生命,缓解他人的病痛,我感觉就挺值。”
白衣天使苏震16年用无偿献血为生命“加油”
“作为一名党员医务工作者,我有责任作出表率,用实际行动为公益事业作贡献。”10月9日,苏震抚摸着一本本献血证和荣誉证书,向记者讲述多年的献血经历。
今年49岁的苏震年在盐池县人民医院工作。谈及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苏震记忆犹新:“2008年5月24日,我当时还在惠安堡中心卫生院上班,那天我到吴忠市人民医院送病人时,看到一位病患因失血导致休克死亡,便萌生了献血救人的想法。在送完病人后,我就来到市区街心广场的献血车上,当400毫升的鲜血从我的身体缓缓流进采血袋时,我便与无偿献血结下了不可分割的情缘。”
苏震在吴忠、银川等地先后31次参加无偿献血,总献血量达到12400毫升。
在救治临床患者中,安全及时的血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多年来的医务工作经历让苏震深知血液的重要性,他知道血液至今不能人工制造,只能由爱心人士无偿捐献,便坚持在工作之余参加无偿献血。此外,他不辞辛劳,为救治临床输血患者奔走,好几次看到血液紧张,积极动员同事组团一块前往献血屋献血,输血康复的患者及其家属深受感动,纷纷为坚持热血奉献的苏震点赞。“当我的血液能帮助到别人时,我会发自内心地感到自豪。同时,献血也让我养成了一个非常规律和健康的生活作息,因为献血对身体要求很严格,这十六年来,我坚持不熬夜、不抽烟、不喝酒,因为我只有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才能帮助到更多人。”
“多年来献血,我发现定期适量献血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强免疫力,促使机体造血系统不断受到激发,从而保持旺盛的造血机能。献血既可以促进自己的身体健康,又帮助了有需要的人,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情。”苏震说,以后,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只要身体条件允许的话都会抽时间来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努力将爱心和公益播撒在盐池这片红色热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