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打好城市基层治理“组合拳”
为破解城市小区治理难题,近年来,渝水区孔目江街道始终坚持牵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统筹服务资源、力量和机制,打出下沉“组合拳”,推动构建多元共治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全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
党建引领选出小区“带头人”推进自治共治
“成立了业委会以后,小区的事情有人管了,环境也越来越好了。”提到如今的变化,国税南苑的居民们纷纷对小区业主委员会竖起大拇指。
孔目江街道北苑社区国税南苑小区自去年单位脱管后,环境卫生恶化,为改变现状,更好地推进无物业管理小区共享自治,社区抓住小区“面积小、党员多”的特点,逐门逐户征求居民意见,号召居民以自荐和推荐的方式确定了7名党员为业主委员会成员,成立小区业主委员会。
“业委会刚成立就迎来老旧小区改造,这也是对业委会工作的第一个考验。”业委会主任李怀彬说道。为实现“自己事情自己管、大家事情大家办”,业委会积极倡导参与式治理,广泛征集居民的改造意见和建议,并由业委会成员和有相关施工经验的居民参与小区改造项目,进行分工式监督,对原有分布杂乱的绿化带进行全面清理,拆除了多处违章建筑,并新增停车位119个,有效满足了居民的停车需求,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在业委会的带动下,小区收取物业费的难题也迎刃而解。“所有费用收支都在线上线下及时公开,聘请专人负责小区保安、保洁,每一笔花销都清晰明了。正因如此,今年小区物业费缴纳率达100%。”李怀彬说。
为破解“三无”小区治理难题,孔目江街道以小区党支部建设为契机,全面摸排梳理各小区党员情况,实施“党员亮户”行动,坚持“三个优先”切实把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带动能力强的党员业主选进业委会队伍。目前,街道小区党员“亮身份”参与治理服务的有1500余名,通过选举入选业委会发挥骨干作用的党员有288名,党员业委会成员示范带动居民参与小区自治,50多个老旧小区由“三无”成功向“三有”转变。
党建聚力广纳红色“合伙人”推进多元共治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免费体检,对我们这些老年人真是太方便了。”家住袁惠小区的刘奶奶满脸笑容。孔目江社区老旧小区多,辖区老人占比大,社区为满足老人基本的就诊服务,坚持每月与联建单位沙土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开展免费义诊活动。街道依托“钢城红”党建联建创新“1+N”社企联建机制,结对辖区13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企联建活动270余次。
“小区引进物业公司以后,切实解决了小区无物业服务管理的难题。”铁路社区党委书记严水丹说。铁路社区6个小区均为无物业小区,基础设施薄弱,管理难度大。社区以治理强基三年行动为契机,协商引进物业公司,通过召开议事会议、上门入户征求意见等方式,将辖区内6个无物业小区“连片打包”给物业公司管理。物业公司进驻后,积极对接社区开展更换路灯、清除杂草、修剪树枝、调解居民矛盾等工作,让曾经的老旧小区“颜值”焕然一新。街道通过连片打包“菜单式”服务、“以大带小”以及“以资源换服务”等三种物业服务模式,扩大物业联建范围,目前,辖区113个小区已经将物业公司吸纳进基层治理队伍。
有事就找“五长帮帮团”是上河园社区许多居民的共识。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物管会为“家长”,回归党员志愿服务队队长、调解委员会会长、网格长、楼栋长、单元长为成员的“五长帮帮团”,带动群众协商小区内务、履行各自义务、参与志愿服务、监督收支事务,解决了道路狭窄、电动车无序停车、活动场所不足等小区问题。初步实现了“琐事不出楼栋、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小区、矛盾不上交”的良好效果。此外,该街道探索建立了小区监委会、小区理事会、“火车头”等小区治理志愿服务队伍,将“两企三新”负责人、外卖小哥、“三官一律”等热心群众纳入小区“合伙人”,激发多元共治活力。
党建为民搭建议事“红阵地”推进民主协商共治
“我们小区电动车乱停乱放现象问题突出,要想办法解决车子停放问题。”“楼道消防安全问题怎么解决呀?”在新苑社区明沁苑小区“邻心议事亭”社区干部、网格员、老党员、居民围坐在一起,通过拉家常的方式,让群众话有处说,小区事有人管。
“为了最大程度地方便居民,我们在每栋楼设置了一个‘民情速递站’,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说事议事。”社区书记黄旭表示,“除了化解矛盾纠纷外,我们也经常在‘邻心议事亭’向居民征求意见建议、宣讲政策法规。之前小区要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我们召集党员群众听取他们对小区改造的意见建议,再和施工方沟通,改造工程得到了居民的认同和支持,小区环境也越来越好”。
为更好地发挥议事机制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该街道充分挖掘辖区资源,结合社区实际,打造了“邻心议事亭”“暨聚议堂”等多个议事阵地,在楼栋设置“民情速递站”,将党员干部编进网格,推动机关党员全部下沉网格小区开展“建言献策”,倾听居民群众呼声诉求,鼓励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推动小区治理民主协商提质增效,解决各类居民群众关切问题36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