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锐意改革新跨越

来源:襄阳文明网  责任编辑:姚城  时间:2014-12-30

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 记者 李云飞 摄

    简政、放权、让利;优化,提速,增效……今年以来,襄阳市通过行政审批管理改革,主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使“改革红利”得以充分释放,市场活力、环境引力和增长潜力进一步激发,使襄阳成为企业家的投资福地。

  优化审批,创造“襄阳速度”

  近年来,我市先后进行多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行政审批和管理服务类事项逐年减少,成为全国同级城市中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流程最优、收费最低、监管最好、效率最高的城市。

  2014年12月5日,我市审议并通过《市政府关于公布市级取消、下放、搁置、新增、调整管理方式及保留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的通知》,再次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经多轮审核调整,市编办以原来公布的145项行政审批事项和省政府近年来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为基础,初步确定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为88项,相比原有缩减39.3%。

  自此,襄阳向社会公开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锁定”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底数”,各部门不得在公开的清单外设立和实施其他行政审批,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

  “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力争使襄阳成为全国投资环境最优、登记注册最便利的城市,襄阳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实施多项创新举措。

  探索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现“法无禁止即可入”。除政府明确规定不开放的经济领域和行业外,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全部开放市场准入。放宽住所登记的条件限制,使工商登记更加便民。从事安全、环保、不扰民行业的市场主体,试行申请人提交住宅房产权证、租赁协议、投资人共同承诺书即可登记的简便登记制度。

  全面推行“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三证联办”工作机制。投资者申请设立企业时,实现“企业一次申报、联办一窗受理、一网同步办理、三证一次发放”。创新主体准入登记流程,实行“先照后证”。市政府组织对现行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进行清理,公布“先证后照”项目清单,对未列入清单而需要许可的项目,不得作为办理营业执照的前置审批事项,一律实行“先照后证”。完善服务机制,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即网上登记,申请人足不出户即可办理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

  9月下旬,作为襄阳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的改革试验田,襄阳高新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打造内陆地区营商环境一流的开放高地,在全省先行先试改革中创造示范。

  市发改委、市城建委等15个市直部门的85项审批事项全部下放到高新区管委会,由行政审批局直接实施行政审批,市工商局等11个市直部门向政务服务中心大厅派驻工作人员,启用行政审批专用章,从而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在高新区行政审批局,60%的事项可以当场拍板,在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内办结。”高新区行政审批局负责人说,仅以企业申办工业建设项目审批手续为例,在外地,企业从提交各种资料到最终开工建设,需要3—6个月的时间,而高新区行政审批局通过建立“工业建设项目一站式审批”服务模式,实现所有审批事项同时联办,仅用1—2个月即可完成审批。

  创新服务,助力企业快成长

  为了进一步方便市民办理业务,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市政务服务中心与中国移动襄阳分公司合作,推出“掌上办事大厅”系统,将办事窗口、网站的服务移到了手机上。只需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市民就可以免费下载“襄阳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APP,一键安装系统程序。进入系统后,市民可以查询所有窗口服务电话、地理位置和审批服务事项,扫描受理通知上的二维码或条形码,实时获取办件进度。而且,“掌上办事大厅”和服务中心的审批系统实现了实时互联,只要是在窗口工作期间,工作人员可实时受理咨询投诉、办事申请,服务完毕后市民还可以立即进行评价评议。“昨天递交的材料,今天下午就通知我拿所有的证件了,这‘多证联办’真是太快了!”襄阳润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在市政务服务中心“代办部”窗口,同时领取办理好的工商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国税地税税务登记证,对窗口服务的高效赞不绝口。

  市政务服务中心创新服务、整合资源,推行工商、质检、国税、地税等部门联合办证和代办机制,在政务服务大厅增设“代办部”窗口,实行“一窗受理、审批代办、内部流转、窗口出件”的“代办制”服务,且不收任何代办费用。

  据了解,新办企业只要在政务服务中心“代办部”按领取的《企业设立登记“一表制”提交材料清单》要求提供所需相关资料,填写《企业设立登记“一表制”联合受理通知书》后,各部门审批办理的证件,全部由“代办部”代办好后通知纳税人前来领取,2个工作日即可办好四证。

  “代办制”,既革除了过去各种证照依次审批、共性材料反复提交的弊端,又避免了纳税人重复往返、反复排队等问题,还减轻了纳税人经济负担。

  “如果按原来公司注册资本实缴制度,3000万元的注册资本首期出资至少900万元。现在没有了这方面的要求,我们股东自行约定就可以,真是既省钱又省心。”市民潘先生办理襄阳绿塑源建材有限公司登记注册后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3月以来,市工商局贯彻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为企业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取消设立公司的最低资本限额,顺应了广大市场主体的热切期盼,进一步降低了公司登记门槛,节约了企业的成本,减轻了创业者负担,对促进创新型企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据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改革成效集中表现为市场主体数量迅猛增长。

  开放引领,打造发展新高地

  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襄阳“内外兼修”,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发展软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实施开放引领,夯实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项目承载能力。

  我市去年开始启动建设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立健全涉企问题流转机制,启动政策信息库、企业资源库、服务资源库等“三库”建设,向全市中小微企业发放首批50万元“小微企业服务券”,14家金融组织、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平台,为各类中小微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

  今年以来,我市多次组织大范围的“企业大走访”活动,充分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协调解决了一批突出困难和问题。着力化解企业融资难题,及时收集整理企业资金需求。为了有效促进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我市启动实施百家龙头骨干企业“龙腾计划”和百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星火工程”。同时,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广泛开展“双百企业”申报创建工作,组织16个专班开展“双百企业”大调研活动,研究制定推进创建工作的政策措施,为企业逐家量身定制成长路线图。

操作选项

  • 字体大小: 
  • 宽屏阅读:切换
  • 打印文本:打印

专题集锦

  • 未标题-3.jpg
  • 微信图片_20241127172255.png
  • 微信图片_20241127165414.png
  • 微信图片_20241127171259.png
  • 未标题-2.jp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