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1.jpg
  • 金色字体.png
  • 金色字体.png
中国文明网| 红星新闻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以身作则是孩子最好的“红绿灯”

发表时间:2024-12-03 17:17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关 荣

  今年12月2日是第十三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教育部、公安部共同编写了“中小学交通安全十问”,供中小学校和学生学习参考。“中小学交通安全十问”详细解答了“如何缓解中小学门口上下学交通拥堵、如何保障中小学门口交通安全”等问题。(12月3日《人民日报》)

  “中小学交通安全十问”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笔者看来,其看似解答了中小学生的文明交通问题,但其背后的深意值得挖掘。比如,有“未满12周岁中小学生不得骑行自行车上道路,不得在摩托车后座乘坐,未满16周岁不得骑行电动自行车”的规定,虽然这是对未成年人作出的要求,但实际上孩子们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有家长的许可。如果家长不给孩子买自行车、电动车,以上情况出现的概率就降低了。

  孩子的交通不文明行为,成年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经常看到在过马路时,有些急着送孩子上学的家长,骑电动车载人,如入无人之境一样,见缝插针,根本无视红绿灯的存在。还有些家长带孩子出行,开车打电话,等红绿灯时刷短视频……这些都不是孩子的行为,却能在他们身上施加影响。尽管这些行为与他们平时学的交规不一样,可在孩子们看来,家长们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于是有样学样,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交通陋习。

  交通文明从娃娃抓起,也要从家长抓起。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养成好习惯要从娃娃抓起。此话确实有道理,但未必全面。孩子从小学到的点点滴滴,不过是社会上万般事物的投影。碰到红灯要停,在斑马线上要让行,不要横穿马路等,如果这些规矩能够被完全遵守,那么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是一个人来车往却井然有序的世界。因此,“卷”孩子不如先“卷”家长,你们的一切行动都听交通指挥,在文明有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岂有不文明的道理?

  那些马路上看似一个个有形的红绿灯、斑马线,其实就是一个个无形的规矩。所以红绿灯既在眼前,更在心里,你遵守它,它就是规矩;你无视它,它就是摆设。当然,无视它的结果,就会遭到反噬,甚至危及到生命健康。无需讲多少大道理,成年人的以身作则就是孩子最好的红绿灯,更是一条通向文明的指路明灯。(都江堰评论员 杜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