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推进移风易俗 倡树文明新风
发表时间:2023-04-21 来源:中国文明网

  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近年来,安徽省阜阳市积极探索农村移风易俗方法路径,全市167个乡镇(街道)、1971个行政村(社区)以用活“五会”、完善“一套村规民约”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农村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

  3月4日,阜阳市太和县胡总镇举办首届“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集体婚礼暨道德模范先进beplay2体育官网 表彰活动。图片来源:安徽文明网

  乡风文明评议会,“引”来文明风。阜阳各地以“乡风文明评议会”为载体,引导广大群众摒弃陋习、弘扬新风。评议会将摒弃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陋习、倡导勤俭新风纳入评议,拓展评议内容,引领文明乡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同时,充分利用广播、LED电子屏、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线下载体,走访入户,加强宣传,将孝敬老人、家庭教育、邻里关系等8个方面评议规定内容传达给每一位乡亲。乡风文明评议还与“星级文明户”“移风易俗带头人”“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庭院”评选等结合,改进评议方式,加强评议监督,强化乡风文明评议结果运用,广泛提高群众参与度,形成人人齐参与、合力促评议的浓厚氛围。

  一时间,评议内容实、宣传引导好、群众参与多的乡风文明评议会在阜阳各地扎根发芽。在前期试点建设基础上,颍东区、临泉县、界首市三个县市区的51个乡镇(街道)579个村陆续开展,2023年将覆盖全市70%左右的行政村。

  红白理事会,“理”出好乡风。颍州区程集镇时庙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一改往日不良风气,在村干部、党员带头下,如今的时庙村,喜事铺张浪费、白事互相攀比等陋习已基本消除,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吹进“寻常百姓家”。

  阜南县鹿城镇表彰“好婆婆、好媳妇”。图片来源:安徽文明网

  近年来,阜阳各地出台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理“随礼”“待客”“风气”的作用,组建2000余个红白理事会,实现全市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各地把建立“红白理事会”作为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切入点,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指导下,理事会成员充分发挥移风易俗“宣传员”作用,主动服务村民家中喜事、丧事,通过规劝教育、批评奖惩等方式推动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的执行,引导群众争当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勤俭节约的文明人。

  道德评议会,“评”出真善美。道德评议会按照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威信较高、说理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要求,建立评议员队伍。重点吸纳退休干部、道德模范、一线基层干部职工等担任评议员,开展评议活动,通过道德评议会评议村里的文明节俭办婚事、孝老敬亲好人好事以及不文明的人和事,做到新人新事有人夸,歪风邪气有人管。

  近年来,阜阳各地设立道德评议会1971个,广泛开展评孝、评贤、评美等道德评议活动。2022年,阜阳市共评选出各级“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清洁户”“美丽庭院”等先进beplay2体育官网 10万余个,连续四年评选市级“星级文明户”600余个。

  颍泉区宁老庄镇申庄村百姓说事亭。图片来源:安徽文明网

  村民议事会“议”出和谐风。作为“四事四权工作法”乡村治理的有效实践地,颍州区九龙镇五坑村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村民议事会制度,充分发挥乡村beplay官网app “先贤”“五老”人员作用,结合板凳宣讲团送“理”上门主题活动,让村民变成村内事务管理的参与者,有效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移风易俗重点事项,提升了村民的参与感,又倡树了移风易俗和谐文明新风尚。

  五坑村村民议事会制度是阜阳在探索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写照。近年来,阜阳各地积极探索推行网格管事、五老调事、支部说事、群众议事,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的“四事四权”,开展村民议事会(议人、议事、议钱),将移风易俗纳入议事事项中,探索建立基层社会治理德治新途径,推动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阜阳市颍州区西湖镇路庄村志愿者正在向村民讲解村规民约。图片来源:安徽文明网

  “办宴席百元礼,大礼堂里共欢喜;九道菜十桌席,铺张浪费不可以……”在安徽阜阳界首市舒庄镇大鲁村,村规民约朗朗上口,当地群众耳熟能详。近期,界首市文明办、民政局、组织部等部门联合开展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印发《关于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工作的通知》,指导各村将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等内容充实到村规民约,并通过电子屏、宣传图版、beplay官网app 墙等形式多方位、多渠道宣传展示村规民约。

  界首市的这一做法,正是阜阳扎实推进村规民约引领移风易俗新风尚的一个缩影。一个好的村规民约,能让一个村呈现新气象。截至目前,阜阳8个县市区均已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充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移风易俗内容,特别是针对婚丧改革、移风易俗等作出针对性规定,明确告诉群众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红白喜事等应该怎么操作、不该做什么,使村规民约真正实现引导、教育、警示、约束的作用。(供稿:安徽省文明办 安徽文明网)

责任编辑:周 胜武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