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成立251个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
近年来,东至县民政局不断创新社会救助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相衔接的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截至目前,全县成立了15个“救急难”互助社联合会和251个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用实际行动解决好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救助氛围。县、镇、村(社区)依托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广播、报刊、公开栏等多种宣传载体加强宣传,同时利用节假日开展集中宣传活动进社区、进广场、进小区,将惠民政策广而告之,详细讲解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的申请审批程序等内容,设立举报箱和监督电话,受理群众咨询、举报和投诉。
多元筹资,广泛吸纳慈善力量。加大筹资宣传力度,争取获得有关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公益人士等社会力量的资金支持。1月30日,东至县金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捐赠5万元,用于帮助该县乡镇“救急难”互助社运行。此笔善款,将及时安排到乡镇互助社,在春节之前,救济到急需帮助的家庭。
主动发现,创新开展救助服务。县乡两级民政部门要求村干部结合日常工作,在入户走访时对发现的急难型困难群众,要及时报告、先行救助。然后补办手续,及时公示并建立档案。2023年11月,尧渡镇梅山村程国胜因意外摔伤卧床不起,妻子又因脑出血致瘫痪,常年吃药,治疗费用较大,而其本人因摔伤无法照顾妻子,又无固定收入来源,一家顿时陷入困境。尧渡镇救急难互助社得知消息后,立即上门了解情况,开展救助,当天核实当天填报资料当天召开审批会议,随后将救助款发放至该户。
“救急难互助社的成立是对临时救助的有效补充,旨在及时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东至县民政局局长吴永清表示,县民政部门将继续主动作为,深入各乡镇开展督查指导,针对此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努力完善运行机制;将持续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救助,不断增强群众的满意度。(通讯员 郑永生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冯长福)
敬请关注“安徽文明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