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市:持续深化移风易俗 绘制和美乡村新画卷

中安在线 2024-05-11 15:54

  近年来,天长市坚持将移风易俗作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工作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持续强化治理举措,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全面激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力,推动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入脑入心、蔚然成风。

建章立制,校准工作“定盘星”

1715331708167.jpg

  锚准一个目标,保证足够“话语权”。天长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减轻群众负担的民生实事,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移风易俗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一会一队一约”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移风易俗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等,同时将移风易俗作为目标绩效考评、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及各项评优评先“硬指标”,确立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位置。

  施行七条标准,强化制度“约束力”。该市所有村(社区)建立“一会一队一约”(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小分队、红白喜事公约)。实施“五推行两不准”的工作总标尺,推行日常随礼“新三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不办),红白喜丧报备办、婚宴正餐一餐办、白事 办,不准大操大办、违规随礼。

  健全五项机制,提升落实“延续性”。该市建立移风易俗联席会议机制、上下联动机制、责任追究机制、联合执法机制和常态巡查机制,有效压实工作责任,保证工作的连续性、持久性和实效性。2022年以来,天长市共开展移风易俗集中治理行动65次,拆除违规搭建喜棚300余处,处理违规办酒设宴400余起,做到了快速响应,实时处理,常态长效。

 疏堵结合,打好治理“组合拳”

1715331727318.jpg

  融入网格管理,服务更贴民心。该市推行“网格+”管理模式,将移风易俗网格与基层治理、党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有机融合,实现“多网合一”,建立网格1231个。从退役军人择优选取174人任村(社区)移风易俗“专管员”。每个网格配备一支志愿服务小分队,经常性主动上门为办理红白事的群众提供采购、做饭、打杂等一条龙服务,将移风易俗送进“家门”。

  强化村民自治,激发群众活力。为了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等基层自治组织作用,天长市优化完善基层《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常态化开展宣传劝导,2023年共劝导取消或简办红白喜事500余场。积极推广喜庆堂、新风堂等便民服务场所建设,极大方便村民举办宴席,有效减少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

  紧盯关键节点,构筑严密防线。该市严守事前报备、事中监管、事后“曝光”等关键环节,推行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提倡村民红白事事前报备,严格执行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逐级申报备案制度;依法整治丧葬用品、棺木市场,加强对流动包桌、餐饮酒店、红白事从业人员、民间吹鼓手等行业和人员的管理,从严打击假僧假道。近两年,全市累计红白事报备7686起,更多村民选择了无需报备的小型聚餐,风气焕然一新。

1715331737538.jpg

立体宣传,唱出文明“最强音”

  创新载体,氛围越来越浓。天长市深入推行移风易俗“五个一”(“一分钟视频微宣讲”“一刻钟宣讲”“一小时巡演”“一周一活动”“一月一次文明实践行”)宣传行动,创作“移风易俗琴书树新风说唱”等移风易俗主题文艺节目100多个,2.1万名志愿者走进174个村(社区),用短视频、打快板、地方戏等形式倡导文明新风。“一刻钟宣讲”入选全国文明实践创新案例;2021年2月14日,天长市beplay官网app 志愿者小分队新春走基层活动被央视“新闻联播”栏目报道。

  示范引领,影响越来越深。全市2万多名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不违规举办宴请,不参与其他宴请,示范作用明显。动员镇村加强先进beplay2体育官网 选树,发挥模范好人、文明家庭引领作用,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乡村老人陈庆芝70岁生日“只收祝福不收礼,新颖又暖心”等先进beplay2体育官网 多次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明网等媒体报道。

  奖惩并举,成色越来越足。在全市174个村(社区)设立“红、黑、绿”三色榜单,对移风易俗模范家庭、优秀志愿者进行公开表彰,对反面beplay2体育官网 予以公开批评和曝光;将移风易俗作为“文明家庭”“五好家庭”评选重要内容;结合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试行移风易俗积分奖励措施,成效明显。

  移风易俗,正本清源。通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全市移风易俗工作知晓率、支持率和满意度均达90%以上,“人情”宴请明显减少,“人情”礼金大幅下降。“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不办”理念深入人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力。

敬请关注“安徽文明网”微信公众号

网站首页beplay体育太假了宣传动态部务公开处室信息权威发布纪检监察图片聚焦专题专页暖 新 闻

文明实践文明创建道德建设身边好人文明风尚文明传真未成年人学 雷 锋公益广告曝 光 台

安徽文明网首页»文明创建»文明城市» 正文

天长市:持续深化移风易俗 绘制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4-05-11 15:54 中安在线

  近年来,天长市坚持将移风易俗作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工作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持续强化治理举措,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全面激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力,推动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入脑入心、蔚然成风。

建章立制,校准工作“定盘星”

1715331708167.jpg

  锚准一个目标,保证足够“话语权”。天长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减轻群众负担的民生实事,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移风易俗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一会一队一约”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移风易俗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等,同时将移风易俗作为目标绩效考评、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及各项评优评先“硬指标”,确立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位置。

  施行七条标准,强化制度“约束力”。该市所有村(社区)建立“一会一队一约”(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小分队、红白喜事公约)。实施“五推行两不准”的工作总标尺,推行日常随礼“新三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不办),红白喜丧报备办、婚宴正餐一餐办、白事 办,不准大操大办、违规随礼。

  健全五项机制,提升落实“延续性”。该市建立移风易俗联席会议机制、上下联动机制、责任追究机制、联合执法机制和常态巡查机制,有效压实工作责任,保证工作的连续性、持久性和实效性。2022年以来,天长市共开展移风易俗集中治理行动65次,拆除违规搭建喜棚300余处,处理违规办酒设宴400余起,做到了快速响应,实时处理,常态长效。

 疏堵结合,打好治理“组合拳”

1715331727318.jpg

  融入网格管理,服务更贴民心。该市推行“网格+”管理模式,将移风易俗网格与基层治理、党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有机融合,实现“多网合一”,建立网格1231个。从退役军人择优选取174人任村(社区)移风易俗“专管员”。每个网格配备一支志愿服务小分队,经常性主动上门为办理红白事的群众提供采购、做饭、打杂等一条龙服务,将移风易俗送进“家门”。

  强化村民自治,激发群众活力。为了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等基层自治组织作用,天长市优化完善基层《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常态化开展宣传劝导,2023年共劝导取消或简办红白喜事500余场。积极推广喜庆堂、新风堂等便民服务场所建设,极大方便村民举办宴席,有效减少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

  紧盯关键节点,构筑严密防线。该市严守事前报备、事中监管、事后“曝光”等关键环节,推行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提倡村民红白事事前报备,严格执行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逐级申报备案制度;依法整治丧葬用品、棺木市场,加强对流动包桌、餐饮酒店、红白事从业人员、民间吹鼓手等行业和人员的管理,从严打击假僧假道。近两年,全市累计红白事报备7686起,更多村民选择了无需报备的小型聚餐,风气焕然一新。

1715331737538.jpg

立体宣传,唱出文明“最强音”

  创新载体,氛围越来越浓。天长市深入推行移风易俗“五个一”(“一分钟视频微宣讲”“一刻钟宣讲”“一小时巡演”“一周一活动”“一月一次文明实践行”)宣传行动,创作“移风易俗琴书树新风说唱”等移风易俗主题文艺节目100多个,2.1万名志愿者走进174个村(社区),用短视频、打快板、地方戏等形式倡导文明新风。“一刻钟宣讲”入选全国文明实践创新案例;2021年2月14日,天长市beplay官网app 志愿者小分队新春走基层活动被央视“新闻联播”栏目报道。

  示范引领,影响越来越深。全市2万多名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不违规举办宴请,不参与其他宴请,示范作用明显。动员镇村加强先进beplay2体育官网 选树,发挥模范好人、文明家庭引领作用,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乡村老人陈庆芝70岁生日“只收祝福不收礼,新颖又暖心”等先进beplay2体育官网 多次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明网等媒体报道。

  奖惩并举,成色越来越足。在全市174个村(社区)设立“红、黑、绿”三色榜单,对移风易俗模范家庭、优秀志愿者进行公开表彰,对反面beplay2体育官网 予以公开批评和曝光;将移风易俗作为“文明家庭”“五好家庭”评选重要内容;结合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试行移风易俗积分奖励措施,成效明显。

  移风易俗,正本清源。通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全市移风易俗工作知晓率、支持率和满意度均达90%以上,“人情”宴请明显减少,“人情”礼金大幅下降。“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不办”理念深入人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力。

责任编辑:王寅颖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 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安徽新媒体集团 承办 安徽文明网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51-62609782  联系邮箱:ahwmw@qq.com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
  • 新浪微博

  • 微信公众号